【两会同期声】江淮时报 | 让工程技术在制造业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
——访住皖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

“制造业中的瓶颈问题是工程技术问题,并不是科学技术问题。”全国两会期间,住皖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郑永飞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学、技术和工程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
身为一名科学院院士,郑永飞习惯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积极参加有关调研活动。“和一些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聚在一起,学习、畅谈、考察、调研,提出一条条真知灼见,推进解决一个个关乎民生、发展的难题”。担任政协委员后,他感觉自己关注的视角更广了,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履职时不再只着眼于自身专业领域问题,而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以科学家的思维,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事情想问题提建议。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区别,郑永飞举例解释道,如传统制造业中的发动机、减速器等经典难题,其本质是工程技术问题,但常常被归类为科技攻关问题。再比如信息产业中的集成电路芯片和光刻机等难题,实际上也是高科技的工程技术问题。甚至经典的“两弹一星”制造,在当时也是高科技的工程技术问题而非单纯的科学技术问题。
结合本职工作,他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概念的模糊主要是因为当前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单一,在科学、技术和工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了工程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还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忽视对工程技术成果长期影响和潜在价值的评估。
郑永飞建议,明确任务分工。让科学关注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让技术注重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成为实现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手段;让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实现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工程实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
“既要避免在工程技术领域套用科学技术领域的评价体系而导致的‘饮鸩止渴’,也要避免治理科学技术领域帽子问题而出现的‘因噎废食’。”郑永飞认为,要优化评价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针对工程技术界的、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建立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对科技成果的后续发展进行持续关注和评估,以全面反映其真实价值和意义。这将有利于鼓励工程技术领域的人员发扬工匠精神、不断进取,加快建立卓越工程师队伍,切实推动我国制造业水平提升。
作者:金珊珊 陈妍 来源:《江淮时报》2025年03月11日 第2版
原文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jhsb/pc/layout/202503/11/node_2.html